駝鈴悠悠,馬蹄聲碎,高僧玄奘西行求法,在這里留下情意傳佳話。
大漠孤煙,黃河落日,邊塞詩人岑參暮宿交河,在這里慨然“昨者新破胡,安西兵馬回”。
這里是新疆吐魯番,因為氣候炎熱,又名“火洲”,歷史上也被稱為“車師”“高昌”。作為古絲綢之路交通要道,文人墨客為它駐足停留,東西方文化在此交流薈萃,綠洲城郭見證絲路幾多輝煌。
日前,記者來到吐魯番博物館,細品館藏吉光片羽,探尋絲路文化。
吐魯番博物館航拍。(劉宇杰 攝)
在絲路明珠吐魯番通史陳列廳,數(shù)字化大屏映入眼簾,播放著吐魯番的前世今生。“東漢時,西域長史府治所于此,唐初時,這里又是安西都護府駐地?!辈┪镳^講解員阿依努爾·艾尼介紹,吐魯番地處要道,是管轄治理天山南北的重鎮(zhèn)。
中央政府在西域設立行政機構,穩(wěn)定政治秩序,促進當?shù)亟?jīng)濟、文化發(fā)展,中原與西域各民族之間的聯(lián)系日趨緊密。
“從吐魯番出土的大量伏羲女媧像就能看出來?!卑⒁琅瑺栔钢箯d內兩幅并排懸置的伏羲女媧像介紹道,這幅畫像,伏羲絡腮卷須、女媧深目高鼻,另一幅畫像,伏羲女媧依舊是中原漢族長相。
伏羲女媧是中華文明中的人文始祖,在墓葬中放置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像,曾是中原地區(qū)喪葬習俗,用生命創(chuàng)造者的形象陪伴逝者,蘊含著古人對重生的希冀。
伏羲女媧像絹畫(吐魯番博物館供圖)
吐魯番學研究院副院長陳愛峰介紹,從兩漢至魏晉,由于屯戍和戰(zhàn)亂等原因,以漢人為主的內地移民陸續(xù)遷居于此,各民族雜居、交融,“入鄉(xiāng)隨俗”的伏羲女媧像生動反映吐魯番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。
《西游記》中,唐僧“御弟”身份并非杜撰,但館藏于吐魯番博物館,距今1300多年的《大唐西域記》最早寫本告訴我們,與玄奘義結金蘭的兄弟不是唐太宗李世民,而是高昌王麴文泰。阿依努爾介紹,高昌盛行佛教,麴文泰作為虔誠的佛教信徒,當玄奘到達伊吾(今哈密)時,以最高禮節(jié)接待玄奘。玄奘離開高昌時,麴文泰舉全國之力,助他西行。
《大唐西域記》寫本殘卷(劉宇杰 攝)
“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種宗教并存的地區(qū),佛教鼎盛時期,塔里木盆地周緣各綠洲,佛寺林立,僧尼眾多?!标悙鄯褰榻B,這段絲路友誼佳話就是例證。
距今約2400萬年的吐魯番美麗巨犀化石、有2300余年歷史的葡萄藤……穿梭吐魯番博物館各個展廳,像一次時空穿越之旅,甚至能與2500多歲“高齡”的薩滿巫師干尸“打個照面”。
“吐魯番出土的文物很生動,有很多反映市井生活的文物實物。看到它們,就仿佛穿越到了那個年代的生活場景。”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研究生宋珂欣說,以前是通過文獻資料了解吐魯番的文物,這次近距離觀察,感覺文物一下就“活”了。
讓文物說話,讓歷史發(fā)聲。吐魯番博物館搭設多種高科技數(shù)字化設備,包括全息投影、AR增強現(xiàn)實、3D觸控交互等,科技賦能讓歷史更生動。
游客在參觀吐魯番美麗巨犀化石。新華社記者 張瑜 攝
在多媒體展示柜前,游客可以與《六屏式列圣鑒訓圖》壁畫中的畫像互動,這幅出土于唐代高昌官員墓室的大型壁畫,用六幅人和物的圖畫,表現(xiàn)君子待人處事的要求。
壁畫左起第一個是“欹器”,即古代盛水盛酒的器皿,“虛則欹、中則正、滿則覆”,告誡人們物極必反。接下來4幅人物畫像分別是“玉人”“金人”“石人”“老者”,表達儒家入世的人生境界和一個人從少年到老年的處世哲學。
《六屏式列圣鑒訓圖》(劉宇杰 攝)
陳愛峰介紹,這幅壁畫蘊藏典故豐富,包含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,充分說明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交流交融,既推動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發(fā)展,也促進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形成。
漫溯于展館的回廊,吐魯番千載歲月逐幀掠過,一件件精美文物連接過去與現(xiàn)在,絲路文化在博物館里精彩再現(xiàn)。
記者:張瑜
策劃/編輯:王黎
海報制作:唐興
新華社國內部、新疆分社聯(lián)合制作
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:120330032
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45120170002
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出版許可證 (署)網(wǎng)出證(桂)字第020號
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(jīng)營許可證編號:(桂)字第0230號
網(wǎng)警備案號:45010302000253
桂ICP備11003557 南寧新聞網(wǎng)版權所有
舉報電話:0771—5530647 郵箱:mail@nnnews.net
登錄南寧云賬號
登錄
還沒賬號?立即注冊
點擊頭像快速登錄
請輸入驗證碼